有一位女士過來咨詢,她說自己總是控制不住去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即使她覺察到了沒有必要那么嚴的去管教孩子,但她還是控制不住的會去做這件事。她說,每次看到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就會感覺到很焦慮,還有一股深深的憤怒,責罵孩子后又會覺得有點后悔。
其實這位女士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而焦慮,而是因為她性格本身就焦慮,所以她才會借著孩子的一些行為去釋放自己的情緒。很多沒有接受過心理咨詢的家長可能自始至終都沒有意識到,這是家長自身的問題。
德國精神分析師蘇爾茨認為,一個人身上的壓力越大,就越容易發展成隱性的攻擊性,而不是開放的攻擊性,一個人容易把從別人那邊感受到的攻擊性轉移到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
在家庭系統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某一個家庭成員感受到壓力和焦慮最終會流向家庭中最弱小的那個人身上。原因很簡單,弱小的人更安全,不會反擊自己,通常孩子可能就成為了這個隱性的受害者。
有一些男人在外邊承受了工作壓力,然后就會把這種負面的情緒轉移到妻兒身上。心理學中有一個防御機制叫做轉移,將自己的壞情緒轉移到別人身上。無論是家人還是下屬,情緒的轉移對象多是比自己弱小和弱勢的,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和焦慮。
這就好像擊鼓傳花,把負性情緒傳給別人,自己就變輕松了。這樣做會造成幾個后果:孩子是家庭中相對弱小的那一個,孩子承受了家人無意識的情緒轉移,而他又找不到更弱的人將這種負性形式轉移出去,這個孩子可能在學校里挑選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去欺負或者是虐待家里的寵物,這個現象在心學里又叫“踢貓效應”。
如果這個孩子的道德感很高,他不忍心去傷害其他人,大人轉移到這個孩子身上的負面情緒會累積到孩子的內心里,時間長了,這個孩子有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甚至更嚴重的精神障礙,這在心理學里叫做“攻擊性轉向自身”。
面對外界所傳遞過來的父親情緒,我們該怎么辦呢?
- 不要隨意接受外界傳遞給你的不合理的情緒投注。比如你給我氣受了,而且還就是單純的情緒發泄,那就讓這股力量從哪兒來,還要回哪兒去。我不會莫名的白白地承受你的負面情緒。
- 學會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你接受了來自于別人的負面情緒的投注,現實中又沒辦法反抗,那就要通過傾訴、心理咨詢,甚至是抱怨,將這些負面的情緒投注導向外面。
- 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你向孩子發火時,你要區分你是有意識的教育孩子,還是控制不住的向孩子發泄情緒。
|